冷水江再添一名院士!走近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小敏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3日訊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婁底籍有2人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系冷水江人,2023年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chǎn)生5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2023年中國工程院選舉產(chǎn)生了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其中的方小敏院士在2021年就是侯選者了。據(jù)了解,方院士是79屆冷水江市三中29班畢業(yè)的,與其妻子葉瑛女士同為冷水江人,冷水江的院士榜再添一員干將,這真是家鄉(xiāng)人民的驕傲!曾在一個群里看過方院士率隊在青藏高原考察的視頻,感受到地質科考的不容易。下文系網(wǎng)文報道,特轉,讓我們一起跟著文字走近方小敏院士的生活,聆聽榮光背后的故事。
搞地質研究,能吃苦還不夠
方小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站在記者面前的方小敏有著健碩的身材:“你看我,還算強壯吧?!?br> 這個剛剛步入知天命年齡的地質學家,每年都得到野外去幾趟。像那些喜歡戶外運動的人一樣,方小敏也喜歡,但他沒有那么多時間花在戶外運動上。他權且把出野外當成了“戶外運動”。雖說他是“不得不”出野外。但他還是很喜歡出野外。
讓石頭“說話”
方小敏的本職工作是圍繞著青藏高原做研究。一副強健的體魄是他3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副產(chǎn)品”。其實,他的研究“主產(chǎn)品”也很不錯。
聽他敘說自己的研究,就好像步入一個美麗的科學迷宮:
現(xiàn)在地球上二氧化碳增多,有科學家認為是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并且可能對地球帶來災難性影響。但是在地球46億年的發(fā)展史上,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地球 溫度大幅上升的情況并非沒有發(fā)生過,但升高的氣溫后來又逐步降了下來。地球沒有像它的鄰居金星或火星那樣,要么溫度很高,要么溫度很低,都不適合生物生 長。
地球有自己的溫度調控機制。地學界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與全球變化密切相關,一些人還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導致了全球二氧化碳和 溫度的下降。大氣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可對巖石產(chǎn)生風化瓦解,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氫鈣(就是常見的水垢的來源),被河流帶入大海后產(chǎn)生碳酸鈣沉淀。通過這個過 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被自然界埋入海底。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更多新鮮巖石裸露和破碎,從而大大加快這個風化反應過程,導致全球二氧化碳和 溫度的下降。
然而,大多關于高原隆升和環(huán)境變化的研究,都沒精確的年代控制和定量連續(xù)記錄支持,也就難以從科學上最終確證高原隆起與氣候變化間的關系。
方小敏的工作就是要用精確的科學數(shù)據(jù)“說話”,證明青藏高原隆升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確切關系。這項研究就是方小敏目前正在主持的青藏高原隆升與全球變化關系的研究。它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全球變化研究計劃”項目?!?/p>
從“走坡”到“跑坡”
對于方小敏來說,用科學數(shù)據(jù)“說話”證明青藏高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就要有足夠量的地質標本。而這些標本又只能從青藏高原地區(qū)采集。因此,出野外、爬山、采集樣品就成了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guī)W生出野外,經(jīng)常要教他們爬山?!狈叫∶魩熒赖纳?,多是人煙稀少、沒有路徑的山,有的很陡,有的特滑,都有一定的危險。對每一名研究生,方小敏都要講爬山的竅門。
“在海拔高的地方爬山絕對不能跑。本來體力消耗就大,如果再跑,就會有高山反應,只能一步一步地勻著走。下山要側著下,重心要留在后腳上。如果真遇到了 滑下去的情況,要戴著手套緊緊地扒著有土的地方,增大摩擦力。即使溜個幾米,也會停下來。這時其他人靠挖坑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就能救下他。”
2001年,在阿爾金山索爾庫里剖面,方小敏帶著團隊采集樣品。為了安全,他還親自在坡上給學生表演了怎樣爬山,怎樣在向下溜滑的過程中雙手用力扒地。當然,每一個人都必須帶著手套。
“野外采樣,往往是越光的山坡我們越喜歡。因為在這樣的坡上,一挖新鮮地層就露了出來,土少好挖啊?!狈叫∶粽f,大西北這樣的山坡上凈是小碎石,人一踩 上去就容易往下滑。開始時,我的學生在這樣的山坡上行走,兩腿抖得厲害。后來我們觀察當?shù)氐难蛸模麄兙尤荒茉谄律吓堋?br> 方小敏和學生就一起觀 摩分析羊倌的“跑坡”動作。“我們每走一步都要選好落腳點,用工具挖出一個坑,使自己的重心能穩(wěn)穩(wěn)地落在小坑上。羊倌不像我們,他是跑,當他的一只腳踩在 碎石坡上時,雖然身體的重心還沒有完全放穩(wěn),他的另一只腳已經(jīng)奔向下一個目標,這樣他的重心老在平衡的運動當中,身體還沒有下滑時他已經(jīng)跑到下一下落腳點 了?!?br> 方小敏和學生都嫌自己的“走坡”太慢,所以后來都學會了“跑坡”,甚至有的比羊倌跑的水平還高,因為他們還得攜帶著采集來的石頭樣品,負重“跑坡”。
每每說起爬山,方小敏總是怡然自得,仿佛一個收藏家在把玩自己的藏品。
“百人計劃”和杰青基金助我成長
作為一個地質學家,出野外爬山是基本功。但僅僅會爬山可不行。他還需要有深厚的學養(yǎng)。
研究生畢業(yè)后,在李吉均院士帶領下,方小敏通過參與、主持國家和部委重要研究項目,選擇青藏高原東北部為突破口,從盆地地層年代、構造演化與黃河上游形成及晚新生代沉積物和黃土記錄的氣候變化三方面入手,進行了長達30年的構造—氣候相互作用關系的研究。
當記者走進方小敏的辦公室時,只見桌上擺放著一摞厚厚的“書”。說是書,其實就是將一本書的每一頁復印下來,然后裝訂成“書”?!艾F(xiàn)在我們可以通過電子 圖書館查閱國內(nèi)外最新的學術著作,碰到需要的,只要交些錢就能把這本書拓下來,再印出來做成‘書’?!狈叫∶舻摹皶背俗钚碌碾娮诱撐?,大多是出版的重 要學術著作,包括國外出版的《大陸背景下的硅酸鹽》《碳循環(huán)和大氣二氧化碳:自然變化從太古到現(xiàn)代》《過去的土壤》《構造隆升和氣候變化》《喜馬拉雅構 造》《大河流的生物化學》等,全是英文的。“我們搞研究,帶研究生,申請項目,必須隨時關注領域內(nèi)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如果有幾個月不學習不關注,那你就被拉 下一大截了?!?br> 從一個研究者到成為一個青年領軍人才,中科院的“百人計劃”人才項目在方小敏的成長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是1999年被中科 院以“百人計劃”的方式引進的人才。在此之前,方小敏的研究經(jīng)費一般只是幾十萬元,而在1999年,中科院就以200萬元的力度支持他對青藏高原的隆升和 環(huán)境變化開展研究。“百人計劃讓我能從更大的平臺上研究青藏高原?!彪S著方小敏的逐漸成長,他也申請到了更大的研究項目。他目前領銜的中國西部大陸剝蝕風 化與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變化的關系研究,項目經(jīng)費已達到2600萬元,其組建的團隊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基金1200萬元經(jīng)費的連續(xù)支 持,負責的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huán)境變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僅僅能吃苦還不行
方小敏辦公室的墻上有一幅巨大的我國西部地區(qū)的地質圖。他對圖上的多數(shù)地區(qū)十分熟悉。他指著新疆阿爾金山,告訴記者那里有一條芒崖溝。這是他終生難忘之地。
2001年,方小敏正在做百人計劃項目。他帶著學生專門到阿爾金山考察,采集古地磁和古氣候的地層樣品,以確定地質年代。當時地圖上標的是有一條路可以到達芒崖溝。但實際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這條路,可能是洪水或泥石流把路沖沒了。
“我們就背著水,帶著干糧和工具步行前進?!睆南萝嚨牡胤降綔峡谟?公里,從溝口到作業(yè)點又有8公里。
那是8月份,溝里的海拔有3500多米。方小敏等人沿著溝往上走。等采完樣回去時,突然下起了暴風雪,他們找不到進來的路了,也找不到汽車了。雪把所有的痕跡都埋沒了。手機沒有信號,天又冷,大家穿的也不多。直到深夜兩點多才找到汽車。沒有被凍死,他們都感到萬幸。生死考驗并非只有一次。1995年在西藏倫坡拉盆地。方小敏和團隊的20幾個人一起去采樣。沿途汽車陷到泥里了,怎么都弄不出來。大家便步行前進。最后只有方小敏等6個人到達 目的地。那時的體力已消耗極大,6個人還要把20幾個人的工作按計劃全部完成。他們在那里干了一個多月,住帳蓬,自己做飯。到后來取樣挖坑,一個小時只能 挖一個。因為是在4600—5000米的缺氧環(huán)境干活,大家最后甚至是趴著挖坑。方小敏說:“這是我人生唯一一次趴著挖坑。因為這樣可以節(jié)省不少體力?!?如果當時有一個人體力不支,或生病,或受傷,其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許多科學家來說,執(zhí)著追求,刻苦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對于地質學家來說,有時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也絕不是一句空話。
方小敏愿為中國的青藏高原研究不惜一切。(本文轉自“中佳勘察”公眾號)
【方小敏簡介】
方小敏,1963年7月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方小敏的研究方向為:青藏高原隆起與環(huán)境變化。
1983年6月,從蘭州大學畢業(yè),獲得地質學學士學位。1983年7月—1987年12月,擔任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助教。1987年12月,從蘭州大學畢業(yè),獲得自然地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1月—1990年2月,擔任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講師。1990年3月—1992年9月,作為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ofLeicester)地理系中英聯(lián)培博士生(環(huán)境演變),并獲得中英聯(lián)培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12月—1995年11月,擔任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1995年12月—2004年12月,擔任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教授。1995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1996年3月—9月,擔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地質系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入選人事部“千百萬人才工程”1-2層面。1997年1月—1998年2月,擔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1998年,擔任博士生導師和資源環(huán)境學院院長助理。1999年,擔任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主任和蘭州大學西部開發(fā)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同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0年,擔任中國西部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2年后為主任)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及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1年10月—2002年3月,擔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地質系、里若大學沙漠研究所、柯羅拉多大學地質系、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洛杉磯分校地質系及加州理工大學合作訪問。2005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盆地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蘭州大學翠英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入選人事部、科技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被選為國家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學術帶頭人。2021年8月1日,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人物評價。
方小敏教授在中國西部新生代盆地和黃土地層與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及西部高寒干旱環(huán)境形成演化規(guī)律與對策方面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
責編:康玉潔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江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