銻都古村行(七)鐸山鎮(zhèn)石灣村:銅鼓悠悠 百年回響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日訊(通訊員 趙晶晶 謝思雨 吳凱)鐸山鎮(zhèn)石灣村俗稱石灣里。這里的老宅充滿歷史的沉淀,這里的新樓見證著生活的甜蜜。今天的《銻都古村行》,讓我們一起走進石灣村,感受歷史與現(xiàn)實交融的美好。
記者謝思雨說道:“務本園的飛檐、花屋里的牌匾、壽松園的書法。踏進古樸的院落,觸摸著青磚紅瓦,仿佛穿越百年與先人對話。”
在石灣村留存的院落中,“務本園”的壁畫保留得最多最完整。已經斑駁的墻上寫著毛主席語錄,周圍畫著各種農作物,標識著“面積”“畝產”“總產”和年份,色彩斑斕的畫面營造出村莊獨特的藝術氛圍?!俺缯龍@”,又稱“花屋里”,其正屋門上“景星門第”四個正楷大字,歷經多年依然清晰醒目。
“壽松園”旁邊,是一間名叫“壽世堂”的藥房。這里,是李鳳姿先生行醫(yī)濟世的地方。李鳳姿譜名敘笙,是石灣村歷史上著名的老中醫(yī),村民都尊稱其為鳳姿先生。鳳姿先生心懷慈悲,對待病人不分地位高低,堅持平等醫(yī)治。在這間師徒集股經營的藥房里,鳳姿先生用心采集各種藥材,熱心公益,致力于將中醫(yī)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在他的精心栽培下,他的徒弟個個拳拳赤心,人人精通醫(yī)學,都是衛(wèi)生界的優(yōu)秀人才。
“壽世堂”后人李輝說:“我們有10多位后人一直秉承鳳姿先生守善心、行善事,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從醫(yī)之道,總能讓前來求醫(yī)問藥的老百滿意而歸。”
記者謝思雨說道:“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石灣村,耕讀傳家、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了一代又一代。這也是村莊得以發(fā)展壯大的根本原因?!?/p>
李姓,是石灣村的第一大姓,其始祖如圣公,譜名曰元,本是原梓龍鄉(xiāng)龍凼塘灣里人。他寬厚仁慈,樂善好學。遷居石灣村后,在村里修路架橋,開荒種地,得到村民的高度贊譽。二百多年過去了,僅石灣一地,就有如圣公子孫一千多人。
據可考的村史表明,如圣公十分重視教育。1848年,經后世子孫李必登倡議興建岳公書屋,一直辦到1952年;后來學校搬遷到李澤田的新宅中,改稱石灣小學。1969年,改名為石灣中學。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石灣村考出了一位名叫李紅的大學生。此后,石灣村每年都有大學生被錄取,一個只有1400多人的小山村,考出了三四百名大、中專畢業(yè)生,與同類村莊比起來,堪稱奇跡。
記者謝思雨說道:“銅鼓寨,是石灣村的地標之一。別看名字像一座山寨,但它卻實實在在是一座山。銅鼓寨的山頭佇立在村子的東方,被人們稱為“后龍山”。如今,石灣游子們回想起家鄉(xiāng)的山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這里,是石灣人共同的記憶?!?/p>
關于“銅鼓寨”的由來,有一個傳說。許久以前,山對面的院子里有一個榨油坊,榨油時的撞擊聲傳到山上,宛如銅鼓之聲,雄渾厚實,村里人便將此山命名為銅鼓寨。
市作協(xié)主席李一紅說:“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石灣里人,對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滿著懷念與感激之情,我想用自己筆去記錄、去發(fā)現(xiàn)、去緬懷、去展望,讓更多人認識石灣里,認識我的家鄉(xiāng)。”
而今的石灣村,沿途風景優(yōu)美,院落整潔美觀,一條玉帶式小溪繞村而過,成為了一方風景宜人的田園勝地。下一步,村里將把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和人均收入提升放在首位,預計投資40萬元,成立黃鸝芽制茶車間,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
鐸山鎮(zhèn)石灣村黨支書李文國說:“我相信,在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的殷切關心支持下,在全村人民的團結奮斗下,石灣村發(fā)展必然會煥發(fā)新的生機?!?/p>
責編:楊雅婷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